點球大戰,這可能是足球最殘酷的決定勝負方式。12碼前定生死,沒有英雄,只有罪人——罰進點球是理所當然,一旦失手,就會被當做罪人。1994年世界杯的巴喬,2016年美洲杯決賽罰丟點球的梅西,還有波蘭老隊長雅庫布-布瓦什奇科夫斯基。當不得不用點球大戰決定誰晉級、誰奪冠時,即便是強悍如C羅的超級巨星,也緊張到不忍直視。可以想象,站在12碼前操刀的點球手,門線上的門將,壓力有多大。

挪威科技和自然大學的社會學碩士Joachim Vogt Isaksen寫過一篇文章:《點球大戰的心理學——為什么失敗的總是英格蘭》。文章中,就對英格蘭人自我懷疑的心理做出深度解讀。在重壓之下,率先崩潰的是英格蘭。1990年世界杯半決賽英格蘭VS德國的點球大戰,斯圖亞特-皮爾斯罰丟點球,他用了幾年時間才撫平內心的創傷。“我的世界坍塌了,這如同噩夢一樣。”皮爾斯如是說。
我們都知道心理因素在點球大戰中起到關鍵作用,但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數據得到反映。主罰手在重壓之下,希望盡快結束這樣的博弈,因此會加快助跑速度——通常這樣的跑動速度是平時訓練的2倍,但問題是,助跑速度越快,罰失點球的幾率越高。通過對意大利、德國、英格蘭、巴西、西班牙、法國、荷蘭8大世界豪強的數據顯示顯示,罰球者從聽到哨聲到射出皮球,若時間在0.2秒之內,點球命中率只有57%,但更長的時間助跑,點球命中率高達80%。英格蘭球員在大賽中主罰點球時,助跑時間為0.28秒,是8大豪強中最快的,事實證明他們的點球命中率也是最低的。
英格蘭只是點球大戰中精神脆弱者的縮影,點球大戰雙方研究充分的情況下,更高端的臨場心理博弈更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手。2007-08賽季歐冠決賽,曼聯VS切爾西點球大戰前,美國布朗大學的經濟學家伊格納西奧將一份報告交給切爾西主帥格蘭特,里面有范德薩撲點球習慣,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右(左)腳操刀手最佳選擇是射范德薩的左(右)手邊”,因為范德薩通常撲向射手的“自然角”。
阿內爾卡主罰第7個點球,范德薩將手指向自己的左側,看上去,范德薩是在暗示阿內卡爾:你們都知道我習慣撲自然角,阿內爾卡你是右腳,那你射我的左邊啊!這讓阿內爾卡處于糾結的心理狀態:阿內爾卡知道范德薩習慣撲右邊(也就是右腳球員的自然角),范德薩也明白,阿內爾卡知道他會撲右邊, 雙方都心知肚明。于是,阿內爾卡沒有按照報告來,他打出半高球,射向范德薩的右側,范德薩將點球撲出。阿內爾卡是這次心理戰的輸家,他敗給了范德薩,也導致切爾西無緣歐冠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