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武侯祠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臥龍崗上,初建于魏晉,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歷史,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十年躬耕隱居地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歷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廬對策”發源地。祠內碑刻甚多,其中岳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書法灑脫俊逸。祠東南隅有臺,傳為諸葛亮讀書處,西南隅有龍角塔。南陽臥龍崗武侯祠1963年被列為首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2014年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榮獲鳳凰網友最喜愛的“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區”。
武侯祠坐落于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筑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后兩重,建筑布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致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布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后面的茅廬、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梁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筑(即臥龍十景)。最后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臺”。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筑,殿宇高大宏偉,為歇山式建筑,殿前懸掛匾聯十余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為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位于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頂茅亭。前額“諸葛草廬”,為1973年郭沫若手書;內額“諸葛廬”是1940年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所書。后額“南陽諸葛廬”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陽知府傅鳳颶所書。
小虹橋: 草廬之前,有一青磚獨券小橋,精巧玲瓏,酷似彩虹,故名。傳為諸葛亮來往必經之地。
古柏亭: 位于草廬左側東部。此處有古柏一株,傳為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亭為青瓦挑角,石砌圍墻,門窗為木欞組飾的方格。門楣橫額“古柏亭”為清咸豐四年(1854)秋月,南陽知縣鈕雷所書。
梁父巖: 小虹橋西,寧遠樓之前,疊石成峰,謂之“梁父巖”。
抱膝石: 梁父巖之西,位于寧遠樓前左側,依古柏置石凳,為“抱膝石”。
伴月臺: 在草廬右廊西部。為一磚砌正方形平臺,上置石幾石登,旁有臺階22道,四周圍以磚墻。傳為諸葛亮夜觀星象之處。
老龍洞: 老龍洞和伴月臺為一聯體建筑。伴月臺下有一磚券小門,內有一道彎曲的長洞、傳說此洞常有巨龍出現而得名。
野云庵: 在草廬右側東部。正面壁飾“松鶴延年”、“六合同春”圖案,其樹木、花卉、鳥獸皆為磚雕。門額“野云庵”及兩側楹聯亦系青磚雕成。
諸葛井: 入口右側臥龍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諸葛井。井口為青石鑿成,傳為諸葛亮“躬耕”時汲水之處。
躬耕亭: 入口左側,清康熙中知府羅景重修祠宇時建于寧遠樓之北。為一紀念性處所,后湮。光緒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鳳踴又在其前立“漢武侯躬耕處”石刻一通,作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