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安全風險評估是什么?
A:安全風險評估是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的前提和基礎,是指針對不同事故種類及特點,識別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確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分析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和次生、衍生后果,評估各種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風險措施,從而為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應急預案的編制提供依據。
安全風險評估重要性
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應急預案編制前必須開展安全風險評估:
實際工作中,有些企業安全風險辨識不全面,遺漏一些風險,尤其是發生概率低但后果嚴重的風險,導致預案體系不健全、內容有遺漏,發生緊急情況時難以發揮作用;
還有許多企業片面追求事故風險全覆蓋,而未對辨識出的風險量化分析、分級,導致預案越做越多、越做越厚,預案體系繁雜冗余,內容相互重復,重點不突出,預案不好用;
還有的企業未能厘清安全風險評估與預案體系構建、預案編制關系,導致應急預案脫離實際,成為擺設。
安全風險評估內容
安全風險評估應考慮導致風險的原因和風險事件的后果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不同風險及其風險源的相互關系以及風險的其他特性,還應考慮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應包含以下內容:
一、識別危險有害因素;
二、判斷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三、分析事故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
四、根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出現后的后果,計算個體風險、社會風險值。
安全風險評估流程
一、風險評估準備
1、成立風險評估組
結合部門職能和分工,成立以生產經營單位相關負責人為組長,相關部門人員參加的事故風險評估組,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制定工作方案。生產經營單位可以邀請相關專業機構或者有關專家、有實際經驗的人員參加事故風險評估。
2、收集資料
評估組在評估時應收集分析以下資料:
①適用于本生產經營單位的法律、法規、規章及標準;
②危害信息;
③生產經營單位的資源配置;
④設計和運行數據;
⑤自然條件;
⑥人口數據;
⑦本行業典型事故案例;
⑧以往風險評估文件;
⑨其它有關資料。
3、明確風險評估準則
風險評估準則包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的取值標準及風險等級評定標準。生產經營單位應依據以下內容制定風險評估準則:
①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
②設計規范、技術標準;
③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管理標準、技術標準;
④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
4、選擇評估方法
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生產經營的性質和特點,在生產準備、實施、維護、終止等階段有針對性地選擇風險評估方法,開展危險、有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估。
常見的風險評估方法有:安全檢查表(SCL)、頭腦風暴法、預先危險性分析(PHA)、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風險矩陣、保護層分析(LOPA)、故障樹分析(FTA)、事件樹分析(ETA)、層次分析法、FN曲線等。
二、評估實施
1、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評估目的,結合自身生產經營特點,選擇適用的風險評估方法,對生產準備、實施、維護和終止等階段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辨識,確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
2、風險評估
生產經營單位應按照AQ 8001-2007等標準開展風險評估,評估各種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分析事故可能產生的次生、衍生后果,將風險評估的結果和風險評估準則比較,確定風險等級,明確個人風險和社會風險值,判斷風險水平是否可以接受。
3、風險等級確定
生產經營單位應定期排查評估重點部位、重點環節,通過分析重特大事故發生規律、特點和趨勢,依據風險評估準則分別確定事故風險“紅、橙、黃、藍”4個等級,其中,紅色為最高級。
4、風險分級管控
生產經營單位應建立事故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實施風險差異化動態管理。定期對紅色、橙色事故風險進行分析、評估、預警,采取風險管控技術、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將可能導致的事故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圍之內。
三、編制評估報告
事故風險評估結束后,評估組成員溝通交流評估情況,對照有關規定及相關標準,匯總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并形成一致的評估組意見,撰寫評估報告。事故評估報告應當客觀公正、數據準確、內容完整、結論明確、措施可行。
安全風險評估報告編制大綱
《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 29639-2020)給出了生產安全事故風險評估報告的編制大綱:
一、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描述生產經營單位危險有害因素辨識的情況(可用列表形式表述)。
二、事故風險分析
描述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的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危害后果和影響范圍(可用列表形式表述)。
三、事故風險評價
描述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的類別及風險等級(可用列表形式表述)。
四、結論建議
得出生產經營單位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的計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