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水土流失是我國重大的環境問題,嚴重的水土流失威脅著國家的生態安全,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近年來,通過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全過程管理是控制人為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徑。根據《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在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水土流失易發區開辦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市或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并按照經批準的水土 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措施。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未經市或區水務局批準的,生產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唐河縣編寫水土保持方案:13323693821(梁經理)
管理體制體系:水土保持法明確規定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體制。其中,*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應當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統一;*五條規定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的水土保持工作,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范圍內承擔監督管理職責,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林業、農業、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的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依據水土保持法及其實施條例,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設立了水土保持機構。
依據水土保持法及其實施條例,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各?。ㄗ灾螀^、直轄市)及水土流失防治區成立監測機構、建設監測點,建立健全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目前,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包括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7個流域管理機構監測中心站、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監測總站、236個監測分站等監測機構和826個監測點。各級監測機構和整個監測網絡全面承擔全國水土流失普查、年度動態監測、水土保持工程和生產建設活動信息化監管,協助開展監督檢查及其他決策支撐性工作,在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推進水土保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思路與途徑:
1 總體思路水土保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要對標對表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工作部署與要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對標對表《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目標任務,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以完善制度和政策機制為抓手,推進水土保持改革發展,積*主動推動水土保持治理補短板、監管強手段向縱深發展,提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平,全面做好科學監測和規范監管,提高科技和信息化支撐效能,增強隊伍法治思維能力、制度執行力和各項工作能力,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養成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文明生產生活風尚和習慣,增強全社會的水土保持意識,促進水土資源的永續保育和可持續利用,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2 基本途徑:加水土流失治理技術體系成熟定型,支撐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高質量發展通過近一個世紀水土流失試驗研究和治理實踐,我國各類型區已形成了具有良好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防治技術體系和成功治理模式。為加防治步伐、提高防治效能,為抓實、做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區域脫貧攻堅、國家重大項目、國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水土保持業務應提供“生態安全、可以持續”“拿來就用”的措施模塊、治理模式和技術體系,應協同力量共同促進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加成熟*加定型。
(1)基于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推進水土流失預防區和治理區、城郊區域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成熟定型,著力降低土壤侵蝕強度、提高蓄水保土等防治效益,全面加小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建設速度和效能。
(2)基于封禁治理和區域生態修復等源頭治理技術體系,促進水土流失預防區、重要生態功能區和其他地廣人稀地區的生態修復技術成熟定型,著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擴大防護面積、推進生態良性演替,全面加區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3)基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及其治理措施體系,提升生產建設活動防治責任范圍、大規模農林開發區域的水土資源保護利用技術成熟定型,著力防止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維護建設與生產活動安全,全面加美麗項目區建設和項目經濟社會效能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