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古沉木的樹種多數具有或淡或濃的芳香氣味(如楠木、紅春、樟木、柏木等),但也有部分不具芳香味甚至散發臭味的(前者如青樹,后者如麻柳、皂角等)。因此,是否具有芳香味,并不能作為鑒別古沉木的標準。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那就是所有樹種只要形成古沉木,焚燒后都有一種奇異的香味,這一點非常重要。
陰沉木原料批發:187 0399 5109(劉經理)
從顏色上鑒別古沉木
在不具備碳衰變檢測條件的情況下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表面顏色。從已發掘出的樹體表面看,其顏色大致有烏黑色、褐色、灰褐色、紅褐色、暗紅色、灰白色等多種。一般說來,凡表面烏黑,還陽陰干后通體(或部分)密布龜裂狀碳塊者(經日光暴曬的呈現炸裂后的條溝狀)即可斷定為古沉木,年限問題則必須進行碳14鑒定后才能確定。表面顏色呈其它各色者,則各當別論,鑒別的難點也正在此。因為具上述表面顏色的樹木中,既包含了達到古沉級別的古沉木,也包含了現代百年甚至更短時間才掩埋于河沙中的水沁木(包括朽木)。對待這類表面顏色的發掘物,必須結合其它標準進行綜合判斷。如入水出水的顏色變化、燒灰后是否呈金黃色、以及硬密度高低和敲擊聲是否鏗鏘清脆等。
從形狀上鑒別古沉木:
一是樹體巨大:由于古代生態環境良好,體形巨大的樹木較多。相應地,發掘出的古沉木樹體粗大的也占多數(近期從南陽唐河古河道中挖出的兩根古沉木直徑均超過兩米,長度達25米)。
二是形態崢嶸。由于古樹深埋地下千年之久,樹體內的脂肪、糖類等成分被溶解清除,部分樹體腐蝕剝落,加上泥沙擠壓、水流沖刷等原因,使樹體空洞連環、溝壑縱橫、突凹不平,從而顯現出滄桑、崢嶸、怪異、古樸凝重的不凡外觀。
三是皮分糙光。一般說來,從湖底、古河道、沖積平原中發掘出的古沉木,因其處于靜止深埋狀態而使古樹表皮保存完好,還陽(陰干或曬干)后表皮呈粗糙、突兀狀;從江河中打撈出的古沉木,則由于被水流長距離沖運和千百年沖刷,古樹表面的碳化及腐朽層被沖掉而呈現出細勻光滑的外觀。
從硬度上鑒別古沉木:
凡古沉木,出水(土)陰干后都具有較高的硬度和密度(刀斧不入)。鑒別的難點在于還陽、陰干之前。對處在這個階段的出土古木進行鑒別存在一下三個方面的困難:
一是,無論碳化程度如何,剛出水(土)時表層顏色大多灰敗模糊,加上表面污物尚未清理干凈而難視“廬山真面目”。
二是,不同樹種出水(土)初期軟硬差異極大。如,黃花梨、檀木、柏木、青岡等,出水時除去表層很薄的碳化部分便顯現出強硬的木質(數噸重的大樹吊裝時鋼絲繩只能陷入很淺分);而麻柳、紅春、楠木等則具有較厚的體表綿軟層,只有等陰干后才變得堅硬。如此,既容易將其當作朽木扔掉而鑄成大錯,又容易將朽木視作寶貝而貽笑大方。
三是,掩埋年代較短、埋藏深度及遮光度不夠而被氧化的朽木與埋藏時間過長而過度碳化的古沉木難以區別(陰干前同樣軟綿,陰干后同樣易碎)。
鑒于上述情況,在挖掘古沉木時應注意利用以下方法盡情鑒別:一是,凡出水(出土)后一觸即碎,或能用鐵鍬成塊挖掉(切斷)、搬動時容易折斷的,便是朽木或碳化過度沒有利用價值的古木。二是,樹皮完整,可成條揭掉、顏色淺淡灰敗,殘破部分成大片絲縷狀的一定是掩埋時間較短的現代樹木。